解码光谷35年蝶变密码,从“一束光”到“世界光谷”

 

 

 

▲光谷地标建筑之一、光谷“马蹄莲”大楼。受访者供图

 

35年时间,光谷制造的奇迹不断“上新”。

1988年,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简称:东湖高新区)正式挂牌成立,身背中国第一根石英光纤诞生地光环,亦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研制基地。这里发出的“一束光”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光谷”。

35年间,中国光谷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保持战略定力,如今在光电子信息领域“独树一帜”,这里不单是全球最大的光通信研发基地、中国最大的光器件研发生产基地,还是中国最大的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基地以及中国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之一。

35年间,中国光谷“鼓励冒险,宽容失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完善创新孵化生态,目前初步建立了以大科学装置、湖北实验室、国家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为基石的战略科技力量矩阵。

35年间,从卓刀泉、鲁巷到光谷东,中国光谷一路向东、“铁棚拓荒”,一座覆盖518平方公里、八大园区的科技新城蓬勃生长,阔步迈向一个闪耀着创新之光、宜业宜居的“世界光谷”。

以全球领先技术,乘风破浪,这片创新热土已然擘画出“世界光谷”愿景——本世纪中叶,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全面建成“世界光谷”。

追光35年,为集中展现中国光谷35年创新蝶变密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光谷样本,近日记者走访光谷科技企业,探寻光谷老中青三代企业家精神,记录光影间的新城崛起,试图解码中国式现代化的光谷样本。

▲1976年,中国第一根符合国际标准的实用化光纤诞生。(图为“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及其团队在熔炼车床旁)
 

━━━━━

“从0到1”,铸东湖高新区光通信名片

 

光谷起源自“一束光”,却鲜有人知“这束光”的来之不易。

据中国信科集团烽火通信公司科技管理部副总经理陈巍维介绍,上世纪70年代初,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烽火通信公司的前身,下称:武汉邮科院)科研人员赵梓森偶然在一本英文杂志上看到国外有关光导纤维用于通信的报道,他敏锐意识到,光纤在通信领域的巨大潜力。经过广泛调研和不断汇报,在他反复游说下,武汉邮科院和邮电部决定集中力量投入光通信研究。赵梓森和志同道合的同事,临时借一间清洗间作为实验室,买来几个电炉和烧瓶,土法上马拉光纤,开始了国产光纤研究的拓荒之路。

1976年,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赵梓森和同事们拉出了新中国第一根具有实用价值、长达17米的石英光纤。

在当年“全国工业学大庆”展览会上,这根光纤传送图像清晰、电话声音很好。经此一役,光纤通信成了邮电部的重点项目。而现场实验中用到的光端机也是赵梓森和同事们自己动手开发。

在此基础上,武汉邮科院集中资源,攻克技术难关,研制出符合实用化的光纤、光端机、光中继机以及相应的测试仪器仪表,经过我国光纤通信第一个实用化系统——“八二工程”的量产应用,武汉邮科院的光通信从实验室正式走向商用,我国开始进入数字通信时代。

“最早和赵梓森院士一起参与光纤研究的黄定国工程师,背着一个黄布包,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仅在一年内,就拿下了价值9000万的订单。”烽火通信高级技术专家李铿说。

198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要求全国13个城市试办新兴技术新兴产业密集的小经济区,其中就包括东湖技术密集经济小区,这正是东湖高新区的前身。此后,为了扭转分散重复的局面,在“七五”期间不再建新点,集中力量建设京津、上海、武汉3个中心。

开拓前路,离不开决心。为了办光纤光缆厂,武汉市政府把所属的单晶硅厂无偿划转给武汉邮科院,在原址上建立邮电部武汉通信光纤厂,还争取到12万美元外汇用于购买设备。

“首先是武汉人敢为人先、自立自强的精神,还有邮科院此前的技术、工程积累,以及在激光器、元器件等产业链上的布局,共同让光通信成了武汉的名片,是武汉选择了光通信。”陈巍维介绍说。

烽火通信坚持将每年收入的10%以上都用于研发,2022年的研发投入更是超过40亿元,其光缆出口量也已经连续十余年保持国内第一。“当时我只是希望中国能有自己的光纤通信,没想到现在中国成了世界光纤强国。”“中国光纤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梓森在其生前的采访中欣慰地表示,“我的梦想已经超额完成了。”

“东湖高新区管委会最初办公地点在卓刀泉路672医院旁边的一座简易小楼,管委会使用的面包车上甚至有一个大洞,熄火推车也是偶有发生。”一位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她看来,正是这样的创业之艰,让管委会工作人员从开始就体会到了和创业者一样的拓荒精神、铁棚精神。

勇攀高峰,光谷已留下创新印记。作为中国第一根石英光纤诞生地,光谷成长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先后获批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

▲光谷是全国最大的激光设备研发、生产基地之一。图为华工科技自主研制的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机正在加工汽车车身。

 

━━━━━

制度创新,攀科研成果商业化“险”峰

 

“‘光’或‘芯’信号非常微弱,要捕捉和检测它,就仿佛10个人围在一起,我们要在9个‘大嗓门’中,去仔细辨听剩下一个人细碎、含混且低沉的话语。”在武汉普赛斯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普赛斯)车间里,总经理周鹏对记者说。

2009年,针对光电子产线的光电测试被国外垄断现状,同为武汉理工大学教授的周鹏和黄秋元瞄准光电测试仪表和产线测试解决方案,并决定成立实体公司自主开发产品。目前,普赛斯的产品逐步覆盖了国内八成光通信企业,成功实现国产替代。

此次走访光谷,记者发现无论初创企业,还是已经初具规模的企业,抑或是上市公司,创始人大多有着高校教授、临床主任等专业技术人员领域高端人才背景。周鹏之外,唯柯医疗创始人尚小珂是武汉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的副主任医师,其研发了国内首创的心衰介入治疗产品。而冲击国产数据库第一股的达梦创始人、董事长冯裕才,则是华中科技大学一名退休教授。

这与东湖高新区早期理念不无关系。东湖高新区前期不以大量投入资金、土地为筹码,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早在1984年就确立了“在现有高等院校、科研、设计单位周围,充分利用现有中小企业和校办工厂,发展新兴技术新兴产业”的“项目起步”模式。

“科技人员下海,肯定要喝几口水,要给他一个救生圈,让他能上岸。”当时,武汉市一位检察长针对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争议曾这样比喻,这让东湖高新区很受启发。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条例》(1994年)中就写明了,“鼓励国内外企业、教学科研单位以及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在高新区投资或兴办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从事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经营和咨询等活动。”

这一条例在全国各大高新区开创先河,也一举打破了上世纪90年代初围绕“职务发明还是非职务发明”的争论,成功让各类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走出实验室。此外,东湖高新区还为地处武汉市的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教育部直属院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穿针引线”的促进工作。

政策上先试先行,为企业插上腾飞翅膀,华工科技成为了业界翘楚——1999年成立,2000年便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华中地区第一家由高校产业重组上市的高科技公司。

“华工科技1999年成立的时候销售规模六七千万,到2021年首次突破了百亿,这背后有校园科技成果产业化带来的基础实力,也有多年来坚持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巨大赋能,还有面向市场化进行的机制和管理变革的动力。”华工科技总裁助理李慧对记者介绍。

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在此前采访中坦言,“华工科技成立前,学校建立了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几个校办工厂,但规模都不大。”此后,按照国家发改委要求,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要改制成立华工激光,马新强开始统一分公司财务、经费,甚至生产和市场,原来的课题组打散,成立产品研发部。“改革遇到层层阻力,当时的东湖高新区发展高科技产业方向很明确,也很坚定,才能一路走下来。”

其间,华工激光蹚出了成功经验。推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制,把研究成果归公司,科研人员按比例从销售利润中提取奖金,既保证了科研人员的利益,又有利于成果快速应用于市场。

技术转化政策暖风频吹,中国第一个高科技企业孵化器也在东湖高新区诞生,这一举措逐渐化解了初创企业原始资金缺乏的问题,成功让初创企业跨越“死亡谷”。普赛斯总经理周鹏曾坦言,是参加各类创业比赛的奖金,帮他度过了企业订单青黄不接时的困窘。

解决了政策和资金的后顾之忧,武汉市一批科技人员带着技术辞职下海,汇聚到武汉市珞喻路街道口、广埠屯沿线,创办民营科技企业,“科技一条街”雏形显现。

▲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

 

2012年,武汉市再发布促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的“黄金十条”,其中规定成果转化收益七成归研发团队。也是在这一年,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下称:光电工研院)成立,它是武汉市人民政府和华中科技大学共建的科技供给、协同创新和产业服务平台。成立之初该院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突破,以MOST知识产权组挂牌交易为案例,率先实现“黄金十条”最大一笔收益,并推动科技成果“处置权、审批权、收益权”下放到高校科研院所。

据光电工研院总经理韩道介绍,初期的光电工研院像是一个串联起科技成果转化各关键环节的“联络人”,但随着企业发展和服务深入,韩道发现“牵线搭桥”的作用已无法满足现阶段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随后光电工研院主动承担起了从实验室成果到成熟产品间的工程师体系及科技服务体系搭建工作。此后,光电工研院还尝试寻找、搭建应用场景,利用平台优势,集成创新企业产品形成场景解决方案对外推广,让市场为技术“买单”。

截至目前,光电工研院已获得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国家级众创空间等多项国家级认定,并在重庆、襄阳等多地实现创新模式的异地复制,培育出200余家、总估值超百亿规模的光电子信息企业集群。在2022年底工信部第三轮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决赛中,光电工研院作为集群发展促进组织代表,成功推动武汉光电信息产业集群跻身“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榜单。

▲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

 

“我们希望能够闯出一条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新模式。”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下称:武创院)重大任务办公室副主任杨威告诉记者,武创院探索了“技术+资本”“首席科学家+项目经理制”“内部跟投机制”等新机制,同时与武汉市科技局建立“双轮驱动”工作机制等,“武创院是思想解放和制度创新的产物,也希望能够成为全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沃土”。

武创院自2022年4月启动运行以来,目前已组建院士专家领衔的专业研究所10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14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5家,投资转化科技成果近60项,投资孵化高科技企业40家,与京津冀、大湾区等一批高水平创新机构建立协同创新网络。

从追光到发光,东湖高新区现已集聚武汉创新发展研究院、北大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等16家新型研发机构。今年3月发布的《2022年度光谷创新创业发展报告》显示,光谷创业载体近200家,其中国家级74家,位居全国高新区前列。

近年来,中国光谷一直是创新者的乐园。眼下,这里吸引了4名诺贝尔奖得主、超3000名“3551光谷人才”。其中,从一线城市回流人才占80%,拥有海外背景人才近55%。

▲光谷生物城。

 

━━━━━

聚光成谷,以优质服务推动产城融合

 

“除了华为武研所,园区还聚集了国家级新侨创新创业基地、湖北省海归双创中心等一批双创平台,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落户空间和全方位服务。”光谷未来科技城建设服务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还定期举办投融资对接活动、招聘会等人才服务专项活动,促进科技、资本与人才精准对接。”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工作人员极少使用“管理”一词,取而代之的是“服务”。35年前招聘第一批管委会工作人员时,“如何更科学地接打电话”甚至成为其中一道知名考题,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将服务精神注入了基因,也让他们更加敢闯敢试。

五一假期前,激光雷达公司天眸光电完成近亿元的Pre-A轮融资,投资机构为联合光电产业资本、同鑫资本和光谷金控。事实上,天眸光电的激光雷达产品已经面世多年,并在国内多家人工智能头部企业进行了先期测试,为何近期才开启融资?

天眸光电总经理程刚道出了其中缘由,天眸光电原本为上市公司联合光电内部孵化的企业,在参加2022“中国光谷3551国际创业大赛”,并获得首张“光谷创业英雄帖”时,结识了这轮的投资机构。东湖高新区工作人员在推动联合光电受让老股,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沟通、说服作用。“从未想到股改可以如此顺利地完成。”程刚难掩兴奋。

无独有偶,周到的服务于普赛斯总经理周鹏而言无异于一场“及时雨”。“由于我们早期生产的光电测试仪表中,硬件成本占比不高,而软件工作量较大,导致在增值税抵扣中抵扣项目过少,税点高达15%以上,高新区税务人员主动找到我们,介绍了自研软件可享受退税优惠的规定,帮助我们将增值税税点减少到6%左右。在企业初创的时候,能省下这笔钱堪比雪中送炭。”周鹏说。

事实上,有时候项目还在“襁褓”中,东湖高新区的服务就已经启航。

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服务中心(下称:光谷生物城)相关负责人介绍,东湖高新区在对外招商的同时,历来重视项目的自主培育。光谷生物城园区内建成了全省首个新型研究机构——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以及6个国家级生物专业孵化器,搭载数十个从研发-中试转化-检验检测-仓储物流的公共服务平台,出台生命健康产业专项政策,常态化举办“生物创赢汇”“WEBIO”等各类服务对接活动,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生态。针对一些初创项目,提倡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做研发,与具有医疗资源的医院、医生形成共创关系,帮助创业者降低失败风险。

国内首创的心衰介入治疗产品——D-Shant心房分流器的研发单位唯柯医疗,正是在光谷生物城成长起来的企业。目前,唯柯医疗已累计融资超3亿元,获得红杉中国、山蓝资本、盛宇投资等多家知名机构青睐,计划3年内在科创板上市。

2017年手握研发化学诱导体系药物核心技术,睿健医药首席执行官魏君回国创业,也相中了光谷生物城。“做创新药,前期没有营收,光谷高质量的普惠公共创新平台,对我们帮助很大。”魏君说。不久前,睿健医药首个有关帕金森治疗新药取得新进展,正申请临床试验。

▲俯瞰光谷地标建筑之一、光谷广场“星河”雕塑周边。

 

━━━━━

独树一帜,从中国光谷奔赴“世界光谷”

 

追光35年,一座现代化科技新城加速成型。

去年,光谷交出高质量发展成绩单——市场主体突破18万家,新增企业2.1万户,总数突破12万户,新增上市公司(过会)7家,上市(过会)6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达95家,形成覆盖光电子信息产业核心领域的全产业链条,世界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速成型。

把握创新脉搏,光谷正在后发赶超。五大特色产业基地启动建设,以东湖高新区为核心的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光谷生物城综合竞争力升至全国前列。

东湖高新区“新春第一会”传递出狠抓武汉新城建设的信号,2023年将高标准启动武汉新城建设,阔步迈向“世界光谷”。

武汉新城是武汉都市圈核心承载区,光谷74%的区域被纳入其中。走进武汉新城科创中心项目工地,塔吊林立、机声隆隆,忙碌的建设者身影攒动,预计6月底,科创中心一期完成主体结构封顶。而以大科学装置、湖北实验室、国家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为基石,光谷战略科技力量矩阵已初具规模。助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世界光谷”建设吹响冲锋号。

聚是一团火,武汉新城建设也离不开企业家、科创家的“追光向新”。面向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烽火通信公司公共研发部提前布局,提升运维效率、优化网络质量。近期,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研发的“紫东太初”大模型,参与了中国信通院组织的可信AI评测工作,完成模型开发和模型能力两部分评测并最终获得4+级评分,成为国内首家通过该项评测的学术机构。

拥抱燃油车向新能源车的迭代方向,华工科技总裁助理李慧介绍起公司新晋“明星”——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激光焊接系统。在她看来,华工科技赋能的垂直行业都与中国工业的现代化进程相关,从最早期激光应用于钢铁铸造领域,到后来在轻工业、家电、消费电子渗透,再到现在与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并跑,“市场在哪里,我们的新赛道就在哪里。”

普赛斯是东湖高新区垂直领域独角兽的代表,也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十余年专注光电测试仪表和相关解决方案研究。周鹏计划中,虽然去年营业额不错,但暂时不准备拿地盖楼,还是要将资金投入到新技术研发和扩大再生产。

谈及普赛斯深耕武汉地区的原因,周鹏表示,武汉是光电企业的一个重要聚焦地,普赛斯在武汉本土既可以解决元器件需求,也有丰富的下游客户,而通过跟进全球的技术发展潮流,企业作为光通信产业链中重要一环,又可以推动武汉地区,乃至全国光电企业的发展。

一直以来,东湖高新区和园区内企业发展紧扣“国家所需、光谷所能”。改革开放之初, 武汉邮科院突破核心技术,走出一条从无到有的光纤通信产业化道路;东湖高新区成立后,探索机制、体制和模式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带动光信息产业独树一帜;伴随未来科技城等多个园区落地,中国光谷进一步带动产城融合,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高新大道沿线俯瞰。

 

迈入武汉新城时代,光谷将带动周边武鄂黄黄区域向关键核心技术的高地进军,催生一大批成果的同时,也必将碰撞出绚丽的科技创新火花,为“世界光谷”增光添色。


以上文章内容来自新京报。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7日内与本平台联系(邮箱:2900646553@qq.com),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处理!

 

激光之家
视频报道
会议展览

大科激光DK-YMM 6000多模光纤激光器

投稿邮箱:2900646553@qq.com